:“百亿投入换不确定的未来,这个风险……”“我们算过经济账。”
吴浩调出成本对比曲线,传统舰艇动力系统的维护费用随年限呈陡峭上升趋势,而混合能源矩阵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在五年后开始低于前者,“更重要的是技术溢出效应。”
他切换到民用领域示意图,“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可以衍生出新型建筑隔热材料,智能能源调度算法能优化城市电网——这些副产物带来的经济效益,足以覆盖初期投入。”
海军院校的一位教授轻轻摇头:“作战理念的转变……”
“所以我们设计了渐进式改装方案。”
吴浩调出分阶段升级路线图,“先在退役舰艇上进行全系统测试,验证可靠性后,再对现役驱逐舰进行局部改造。比如今年年底,我们计划在052d型‘兰州舰’上加装首个能源模块舱,只占用直升机库的闲置空间,不影响现有武器系统。”
某军工企业总工程师突然开口:“舱室承重问题怎么解决?”吴浩调出舰艇结构应力分析图,关键部位的强化设计用金色线条勾勒:“我们采用了航天级的蜂窝状复合结构,在增加不到5%重量的前提下,将承重能力提升了3倍。而且每个能源模块都配备独立的磁悬浮减震装置,能有效缓冲高海况下的颠簸。”
随着吴浩的讲解,会场气氛逐渐解冻。有人开始拿起笔记录关键数据,有人凑近屏幕仔细查看技术细节,后排年轻技术员们低声讨论的内容,也从担忧转为对技术实现的探讨。当吴浩展示出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微型超导储能装置实物照片时,甚至有几位老专家不自觉地起身靠近,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最后给大家看段视频。”吴浩调出一段模糊的海上试验画面,夜色中,一道刺目的激光划破长空,精准击中数公里外的靶标,“这是上周在南海的秘密测试,搭载了‘动态能源管家’的试验平台,实现了连续发射5次激光武器,每次间隔不超过2秒——这还只是初代原型机的性能。”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唯有投影仪的散热风扇在嗡嗡作响。首座领导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茶杯,刘老呢则是盯着大屏幕上面的画面有些出身,而海军方面的领导呢,则是脸上露出了一些亢奋之色。显然吴浩的这一番解释,又让他们重新兴奋起来。
会议室的气氛愈发热烈,众人眼中的热情却愈发炽热。李建明冲着众人说道:“我提议,把未来海军的发展比作一个生态系统。
最核心的是作战能力,这是生存之本;往外一层是技术创新,这是发展之源;再往外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