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红枣的用心。“
会议室里的争论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那是前年的公司高层会议,当时很多高管都举着市场调研报告要求进军智能烹饪领域。ppt上的数据冰冷而锋利:竞争对手“味之芯“的料理机器人已占据17%的厨房小家电市场,年轻消费者对“三分钟出餐“的需求同比增长230%。
“吴总,情怀不能当饭吃。“童娟用钢笔敲着财务报表,“我们的智能家居生态圈就差这一环了。“
林薇当时坐在投影仪的光束之外,看着男友的背影在数据流中显得格外孤独。她知道吴浩电脑里存着几十个智能烹饪机的设计方案——从能自动调节火力的电磁灶到可拆卸式自动翻炒臂,每一个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心血,却又都被他一次次压回抽屉深处。
智能辅助机器人项目中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公司最先进的烹饪机器人复制吴浩母亲最拿手的红烧肉。传感器记录下每道工序,机械臂精准复现每个动作。
但当盲测时,吴浩只尝了一口就放下筷子:“味道是对的,但感觉不对。太完美了,没有那种偶尔咸淡不一的真实感。“
这种家庭烹饪中特有的“不完美“,恰恰是吴浩最珍视的部分。他在产品日志中写道:“当我们用算法消除所有变量时,也抹杀了食物中最珍贵的人情味。“
然而市场不会等待理想主义者。今年春天,“味之芯“推出第三代料理机器人,配合大数据技术,号称能“复刻任何菜系的风味“。预售当天,五十万台设备在三分钟内售罄。同一天,浩薇科技的股价下跌5.7%。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了。“林薇记得那天深夜,吴浩站在公司顶楼花园,望着城市灯火通明的夜景。他的手机不断震动,屏幕上跳动着几十条未读消息——全是关于智能烹饪机的紧急会议通知。
转折点出现在上个月的消费者论坛。一个题为“请给厨房保留一点人情味“的帖子意外走红。发帖人是位独居老人,他写道:“儿子给我买了最新款料理机器人,它能做三百道菜,但做不出我老伴当年往蛋炒饭里偷偷加火腿丁的味道。“
这条帖子获得二十多万点赞,评论区变成了一场关于“家的味道“的集体追忆。有人怀念母亲总会多给一勺的肉酱,有人想念父亲煮糊的方便面,甚至有人专门提到吴浩在某次访谈中说的“不完美才是家的温度“。
“舆论开始反噬了。“市场总监激动地冲进办公室,“现在全网都在讨论'机器做的饭没有家的感觉'!“
吴浩却在这时做出了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召集核心团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