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景孝每天也通过千里眼,一直查看着京畿道的倭国三路大军的动向。
而高丽国王求援的信,那是一天三封信,不间断的送往辽东和长兴城。
信中的言语,要多卑微就有多卑微。
目的就一个,请求李景孝率军南下。
但李景孝直接把信扔在书桌上就不管了。
南下的时机很重要,进入高丽的第一场战斗的结果也很重要。
所以李景孝一直借口备战的准备不足,就是待在长兴城里不动。
换成其他人当统帅,绝对会扛不住压力,不得不率军南下。
但这人是李景孝的话,即便远在京城的隆德帝和太上皇,已经收到四封高丽国王的求援信。
还有辽东镇上报的,李景孝在长兴城汇聚2.7万大军后。
却一直按兵不动的奏折,皇帝父子俩却没什么反应。
而李景孝在长兴城里,已经调集了足够3万大军,食用一年的粮草的情况下。
还是要求继续往长兴城运输粮草的要求。
皇帝父子俩反而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李景孝想拉长倭国人补给线的打算,一开始还没多少人能想到。
但眼看高丽京畿道王城,还有王城以北第二国都‘开城’。
先后被倭国攻陷,李景孝还是按兵不动。
而且他一直在要求辽东,继续把更多的粮草运往长兴城。
排除他怯战的可能性,还是有人能看出他的打算。
一来倭国大军虽然分成三路,但三路大军之前齐头并进,朝着高丽王城进军。
攻下了王城,进攻开城时,相互之间的距离一直都不远,很容易就能互相支援。
所以李景孝一边等着倭国真正分兵,一边等着补给线越拉越长。
等到倭国三路大军的中路,开始朝着平壤进军。
右翼大军朝着北边‘元山’方向行军。
左翼则着平壤城左侧黄海道进军后。
李景孝这才让人擂鼓聚将,亲自率领1.2万轻重骑兵。
携带足够10天使用的粮草,北上进入平安道,朝着咸镜道而去。
剩下的1.25万步兵和七千后勤兵,带着补给跟随在后。
李景孝带着骑兵一路快马加鞭,可高丽北部多山,要不是有千里眼,总能找到合适的行军道路。
想赶在倭国右翼大军之前,提前抵达‘成兴城’南部的平原,可没那么容易。
好在5千虎贲营,都是跟着李景孝转战几千里的精锐。
这两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