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野心,也在他心里面扎根发芽,越长越壮。
在万历六年初,李成梁与察哈尔部的那场战争结束后,立功心切的李成梁就曾经上奏,蒙古人贼心不死,请求辽东军入蒙发动大规模的扫边,清剿……
可那个时候,朱翊钧拒绝了。
不是时机不到,而是,他再一次的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
战乱一开,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所以,朱翊钧一直犹犹豫豫,在万历七年初的时候,他又有了大举动兵的想法,好不容易做出安排,甚至下定决心的时候,国舅李文贵被审风波出现了,那次他出了宫,在都察院门口见到了诸多的百姓告状……
这次事件,实际上是改变了朱翊钧一定的想法。
国以民为本……
他还想着在用几年的时间,好好的整治一番勋贵群体……所以,他的计划又变了……
当然,这个计划一直存在与心里面,从未向谁提及过。
可今日,看到戚继光送来的奏报后。
对待战争。
他除了愤怒,还有一层更深的认识……对后世那个伟人的话,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原来,你逃避,并不能避免战争……
只有面对他,战胜他,将他打怕,打到尘埃里,你才能得到和平。
既然,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并不将大明给他的恩赐当一回事,自己便可以收回了。
蒙古上两个较大的部落联合起来,对于此时的大明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全面的战争……
在大明朝的广袤疆域上,九边重镇如同一颗颗坚固的钉子,牢牢地钉在边疆之地,捍卫着王朝的安宁,守卫着大明的子民。
而蒙古是大明朝的敌人,终身的敌人,不管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察哈尔部,还是瓦剌,土默特部……
蒙古草原上的霸主,不管怎么更替。
他们对于大明朝的政策,是没有改变……
两者之间的战争,渐渐衍生成了仇恨。
刻骨铭心的仇恨。
战争也不会有停止的那一刻……直到一方彻底征服另一方为止……
曾几何时,边镇之中吃空饷的乱象时有发生,令军心浮动,战力受损,在面对蒙古人劫掠的时候,畏战不出。
甚至出现大明大同主将,在蒙古军队逼近大同城之时,贿赂俺答汗的闹剧。
然而,如今的情形已大为不同。
朝廷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对于边镇的军饷发放从未有过拖欠。
士兵们每月都能按时拿到自己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