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士子,两战两胜,还都打出了匪夷所思的战绩,这在刘肃和刘始的五十余年人生阅历中,闻所未闻。
至此,二人心中忧虑尽去。
身为涿县刘氏长辈,虽无刘备那般豪情,但始终为族人计长远。
如今坦途已在眼前,族人若能全力襄助刘备,必能立下功名,再耀门楣!
在得到了刘肃和刘始的肯定答复后,刘备便又派人将刘肃和刘始送至别院安歇。
厅中只余刘备与孔明、庞统畅快笑声。
“恭喜将军!有涿县的刘氏族人相助,我等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安顿好数万士民,定能赶在秋种前将完成宿麦的种植。”诸葛亮语气兴奋。
宿麦即冬小麦,因为需要隔年才能成熟,故而称之为宿麦。
《四民月令》便系统的记载有宿麦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安排,其中“凡种宿麦,薄田宜早,肥田宜晚“的技术也延续了千年。
或许因前世北伐饱尝粮匮之苦,重生后的诸葛亮对粮食极为敏锐——或以智谋筹粮,或力推屯田自给。
眼下正值八月秋种,若迟至九月中,便只能播种些勉强充饥的救荒作物了。
数万士民肯跟着刘备北上,那是信任刘备,若刘备不能解决数万士民的温饱问题,那便是愧对了数万士民的信任。
如今这燃眉之急解决了,刘备的心头也是愉悦。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也为了给涿县刘氏再扬名,翌日一早,刘备便准备了祭祖之物,要亲回楼桑村祭祖。
黄忠赵云二将各引三百骑兵开路,刘备则邀刘肃和刘始同乘郡守车驾。
随行的几位涿县刘氏青年,皆背弓持枪,策马护于车驾左右。
能否冲锋陷阵无关紧要,这鲜衣怒马的排场,正是少年扬名之时!
见此情形,涿县士民百态丛生:有欢喜,有艳羡,有懊悔,更有人长吁短叹。
尤其那曾因刘始家道中落而退婚之家,此刻悔青了肠子。
看刘备这番声势,涿县刘氏必兴!
而能与刘备同车并坐的刘始,又岂会缺少富贵?
楼桑村距县城仅十余里,车马疾驰,转瞬即至。
六百铁骑奔腾开道,威势所至,楼桑村霎时鸦雀无声,纵使往日顽童也躲藏无踪。
直至同去涿县归来的青年们高呼“左将军回乡祭祖”,村民们方敢探头观望。
见青年们昂然骑在刘备所赠骏马上,炫耀着弓枪和骏马,众人终放下心来,纷纷涌上前抚摸查看,眼中充满羡慕。
得知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