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宇宙 > 都市言情 > 文豪1983 > 第119章 余旋风来了(三)

第119章 余旋风来了(三)(1 / 3)

他旗帜鲜明:“我个人反对使用核武器,核武器一旦被使用,就只有零或者全部的区别。”

“所以,如果我们来撰写核子相关的文学,可能也要把核子这种威力无限,难以预测的恐怖写出来。”

这有点像核子版本“克苏鲁”,不可直视,不可猜测,只能逃离,用它去形容核子文学恰如其分。

井上靖是个老头,对核子的威力很有感受,却没有写过相关的文学。

他问余切:“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假设?”

余切说:“核子有毁灭和创造两种属性,但毁灭比创造容易得多,最后它在文学创作中,就更容易表现出毁灭的一面。”

“那么,毁灭之后还有什么吗?”

“毁灭之后还有人类社会,那就可能是无序、混乱、高科技和低生活水平相结合……他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在场没有人能完全知道,他们只能听余切讲述。

八十年代虽然兴起了这种文学,但极其小众,核子方面的文学,真正开始井喷,并且引起了大众的广泛注意,需要等到切诺尔贝利爆发之后。

而这一场大灾难,也导致核子文学直接被抛弃掉好的方面,大家纷纷往最恶劣,最糟糕的设定去套。而且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废土美感,逐渐在新世纪这个人类远离核大战的年代,重新得到发扬。

各种电影电视游戏啥的都出来了。

这个话题几乎是余切的个人秀,他描述的世界栩栩如生,设定完善,大家都不愿意讨论了,只想听他来讲故事:

“核爆过后,人类根本无法在地面生存,所有的生活都转入了包括地铁线路在内的地下,幸存的人们分化成数个派别……”

“地下与地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地下,除了没有阳光之外,喧嚣热闹的景象与正常的城市几乎无异,商店、酒吧、剧院,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在地上,是遍地的废墟与残骸、泛着绿色泡沫的水面、空无一人的街道城区……”

这个设定出自后世俄国小说《地铁》系列,写于2003年。俄国人感兴趣,是因为后来发生了切诺尔贝利核电站大爆炸。

而日本人对这种后核爆时代的故事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既挨过核弹,又有庞大的地下交通网。

可以说,全世界对废土最有情怀的就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了,这是他们的民族“伤痕”。

但余切没有讲太多,就转为对核武器的批判——这是当期节目的主题,也是这一届国际笔会想要宣扬的。

原因很简单,日本作

最新小说: 重生61,我带了一座军火库 婚纱追星网暴我?京城世家齐出手 灵脉苏醒之地球进化 权力医途 京极家的野望 重回1960:渔猎白山松水 矿泉水换黄金:红五星助我暴富! 刚觉醒,被怪物校花当同类了 我的格斗面板能无限突破 狩猎1978,从喂饱姐妹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