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发觉自己做了一件什么程度的大事情。
飞机降临后,来迎接他们的干部也是两个。一个说:“让你们久等了!”
另一个激动得脱口而出:“我们已经等你快四十年。”
这俩记者随后针对这番对话写了新闻通稿,一个人写“等待四十年是桶站语言,是他们凶险的情感攻势”,另一个写“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热情”,然后他俩互相对稿,准备把稿子发往岛内。
后一个人看到前一个人写的稿子,当场扇了前者一耳光。
前者大怒:“你为何要打我?”
后者指着《出路》小说道:“我是为了千千万个余切来打你的。你不配看他的小说!”
在大陆五月下旬的《新闻》栏目上,主持人则罕见直白的说:我国作家余切正在华人世界中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大陆作家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的确如此。
在所有能见到余切的场合里面,往往乌泱泱的挤满了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冲着作家们来的,但要是只选择一个作家,这些年轻人大多数都会选择余切。
毕竟他年轻,俊朗,各种语言流利,在西方社交场合中针锋相对,没有丝毫亚裔内敛、谦恭的觉悟,这反而促使他博得了更大的名声。很多人觉得,那就是他们心目中自己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其余切来美国的行程每一件事情都很有话题度——核子文学,融冰,抓叛徒,哥伦比亚之枪,屠杀案追凶……正如马尔克斯所说,余切是一个能满足故事性的作家,人们追捧这样的人。
在美国这种孤悬海外的地方就更是这样了。在这里,余切比其他人要受欢迎的多。
作家们频繁参加沙龙和文学活动,也频繁和当地华人接触。每场公开出席的活动消息一旦流露出去,就会有众多书迷前来捧场。他们先后去了波士顿当地的几所大学,很快美国东部的顶级大学也发出邀请,作家们挑了一些赴会。
在纽约大学,有中年人挥舞着余切的小说:“余先生,我为你重新捡起了母语!我重新背了一遍汉语词典!”
在普林斯顿,有爱荷华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举起横幅:“我们爱荷华的华人和余切站在一起。”
钱忠书看了后啧啧称奇:“普林斯顿给我开了十六万美金一堂课,你两个月走上一遭,创下偌大名气!现在要是开讲,恐怕不会低于我了。我甚至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爱你。”
因为余切是文学。
这让余切觉得感慨:83年他就读于燕大时,那时候现代诗还十分兴盛。未名诗社是燕大文学的一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