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改成了“两万美金!”
苏联人想说话,可他们有心无力。只能讲一句,“余先生的老师,曾在南联盟的贝尔格莱德发表过演讲,他是红色主义者,他和我们是兄弟!”
……
最后,这档纪录片叫上了七万美金的价格,美国人斯特恩本人开的口。
他为了在中国推销nba,不知道来了几次。假如对余切尊重一点,就能获得中国人的友谊,就算再多点钱又能怎么样呢?
但并没有卖出去,因为王丰本人没有权力决定,这片子能不能卖给外国人。
它里面是有不少余切的个人隐私的。
王丰做起了王婆,卖他的瓜!他顺势推销起其他电视剧。沪市展览的电视剧有《西游记》,《敌营十八年》……竟然真的卖了不少。
沪市国际电视节最终圆满举办!
中国人在电视节目领域,走出了自己出海的第一步!没能买到电视剧,却卖了一些电视剧,也算是没有白开!沪市本地的文艺界人士们开了个庆功宴,热情洋溢的庆祝这一成就。许久不出门的巴老也被请出来。
巴老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一批电影、电视的编剧。《寒夜》、《英雄儿女》、《故园春梦》等就有巴老的参与。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现在的影视领域,是被作家们所领导着的。
他们既有实质的内容生产,又在权力体系上是真正的上位者。
巴老谈到“余切现象”时既高兴,又落寞:
“不说日本、韩国这些地方。中国之前最出名的作家是沈聪文,也许还有我。这不是我本人厉害,是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很多汉文化专家,主动把中国人的小说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出版到国外。”
“所以,虽然一开始我特别高兴,我到全世界各地旅游,大家都尊称我‘旅行家’,我简直是……沾沾自喜啊!可又大了一些岁数之后,我明白过来。不是国家沾了我的光,而是我沾了这个民族的光!”
“人们想要了解中国,恰好,我竟然有些成就,于是我也被了解了。”
他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验,融成了最后这一句话:“同志们,我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作家,我才如此幸运的。”
这话非常质朴。
巴老是坐在轮椅上讲的,他说的时候声音很小,也谈不上多么激动。可是讲出来,是如此的有力量。
《光明报》将“巴老的演讲”当做是他文学生涯末期的灵魂感悟。
这位老作家八十年代后一直写不出满意作品,他不断的在回忆,与自己的病痛做斗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