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的演讲效果很好,堪称是宾主尽欢。
随后芝加哥为余切等人举办了个小型聚会,或者说无限制讨论会。
任何对“核子文学”或者是对余切本人感兴趣的都可以来。
学者、研究员、普通学生,以及一些当地书迷闻讯赶来。
在这里,余切发表了自己对“留美博士生”的简短挽留。
余切手里举着一张纸,那是一篇只写了几个提示词的卡片,以至于看上去像是空白一样。
“我现在低头看过去,底下不全是中国人的面孔。我看到了很多地道的美国人,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说明我的故事被更多人认可了。”
“我们当今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主要由西方来把控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想要出头是很困难的,方方面面都如此。拿写作举例,在泰国,在印第安社区,我见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是所在地区的天王巨星,名字如雷贯耳,但在这个地区之外,却并不为人所知。”
“这岂不是很可惜?为什么会面临这种境地?”
“抱怨和沮丧当然是正常的,可是,之后仍然要面临这个问题。一些人因此丧失了写作的动力,我看过这样的人;一些人决心在小地方过好日子,这也很厉害;还有的人……”
余切说:“还有的人准备扎根到西方的环境中,再也不说一句母语了,他也是西方人了……这确实是一种选择。”
“而我现在讲的是第四种人,这种人最愚笨也最狂妄,他决心在自己的领域内,彻底改善同胞被歧视的处境,大家要平起平坐。我认为这样的人相比起来更伟大!”
“为什么?”
这些学生和研究员们正静静听着余切的话。
可能一些人听后,仍然会选择不回国。但至少这一刻确实有种冲动。
我能是余切讲的那样的人吗?
如果我是那样的人,这辈子真值得了啊!
林一夫当然听进去了,他本来就是要回国的。
林一夫来大陆早已经谋划许久。他本人已不需要再赘述,可贵的是,他想尽办法托人带话给自己的老婆:“你就当我已经死了,嫁人吧。”
而他老婆却像“王宝钗那样苦守寒窑”,后得知林一夫竟然在美国求学后,她也奇迹般的来美国留学。
当时几乎所有留学的华人,包括港地、宝岛、马来西亚……所有人几乎都不回去,这促使华裔在美国于短短二十年间,从几十万涨到到了几百万。
然而,他老婆认可了丈夫的抱负,并未留在这个美好的地方,林一夫选择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