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切换,从主人公的小情小爱转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年美国参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允许中国或其他国家租借武器装备。
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飞官陈纳德应国民政府邀请,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顾问,在中国招募空地勤人员组建航空队。
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飞虎队。
国内不断有逃亡的难民来到唐人街,几年前在新加坡日本间谍的桌头,淞沪会战中《中国娃娃》的照片浮现心头。
李明做了一个影响他终生的决定,回国。
他联系上了幼年时的精神导师哈里森,后者正在昆明拍摄纪录片和采访,目标就是前述的飞虎队。
几经辗转,二十三岁的李明来到了昆明,后者是此时国军训练飞行员的大本营。
李明托哈里森的关系进入了学员培训班,每天听着振奋人心的训话,心中也有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他的身体状态虽然一直在逆生长,但这会儿二十四岁的身体条件相当于正常人的四五十岁,不符合他无比向往的飞行员的选拔条件。
早在幼年的租界养老院里,李明就听着哈里森讲述高空视角下的“祖国河山”。
电影在这里用了一个闪回,幼年老态的李明和现时年轻了不少的李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看得观众惊叹不已。
“嘿,你怎么也在这儿?”
李明猛然间回头,竟然看见了他当年初出养老院认识的老友张松文。
他也是魔都民族企业家张逸云的三公子。
“我来救亡图存!”
李明的执着和憨态引得张松文心里想笑,但他挂满了机油灰的脸上却充满了苦涩。
战事吃紧,他们这些才训练了不到一年的新手飞行员也要奔赴战场了。
“松文哥,我对你们有信心,霍克-3的性能比鬼子的钟馗二式差不了太多,你们一定能赢!”
张松文笑着摸了摸此时还没有他高的李明,转身走了。
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投入到机修杂工中的李明还没意识到,这一转身就是永别。
1942年初,日寇将滇缅公路作为重要的战略轰炸目标,因为这条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
而飞虎队此时的绝对主力被派遣执行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空运”任务。
这是一条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直至昆明和重庆的条件极度恶劣的航线。
一场空战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