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第一次真正注意到余烬,不是在赛场上,不是在集锦里,而是在杭州亚运会封闭集训中心。
奶茶教练把他领到那个穿着DYG队服、身量清瘦的人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花海,你打法凶,但有时候太容易上头,细节不够。余烬,你帮我盯着他。”
那时花海对余烬的印象,还停留在21年那个横空出世、以绝对统治力拿下双FMVP的AG超玩会天才打野,以及22年莫名暂退、23年又突然和钎城一同加入深圳DYG的谜之操作。
很强,但也很遥远。
余烬闻声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声音平稳,听不出什么情绪“花海?你好。我看过你最近所有的野区录像。”
花海盯着那双干净的眼睛,莫名觉得有些紧张,像是被什么精密仪器扫描了一遍。
花海挠了挠头,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呃,你好……麻烦你了。”
接下来的日子,花海终于明白余烬为什么能在21年横空出世。
余烬的分析从不流于表面,他精准地计算着每一个技能的冷却误差、每一次转线的最佳秒数、甚至不同选手在高压下的决策偏好。
他说话条理清晰,语速平稳,偶尔在纸上写下的公式和图表,让花海看得眼花缭乱。
但奇怪的是,这些冰冷的数据经由他口说出,并不让人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洞见本质的魅力。
花海发现自己进步神速,许多困扰已久的节奏问题,在余烬的点拨下豁然开朗。
他开始期待每天的分析课,甚至会找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去问,只为了多待一会儿。
他喜欢看余烬思考时微微蹙起的眉头,喜欢看他讲到兴处时无意识轻点桌面的指尖,喜欢看他被自己蠢到的问题噎住时,那短暂停顿后无奈又耐心的解释。
一种微妙的情愫花海在心里悄悄滋生。
他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在食堂寻找那个身影,会在他和别的选手讨论时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会偷偷收藏他偶尔落在训练室写满了笔记的便签纸。
直到那天,他撞见钎城和余烬在休息室的角落。
周诣涛微微低着头,正仔细地给余烬左手腕上的一道浅痕贴创可贴,动作轻柔得近乎小心翼翼。
余烬安静地站着,微微侧着头,日光灯落在他纤长的睫毛上,投下一小片阴影,神情是花海从未见过的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