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后面一直都想尽办法的央求康熙收回,说自己已经改正,没有再喜怒不定。
而人最终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雍正被当年容易情绪化的康熙坑过,现在他也照样容易情绪化的对付弘昼。
但话又说回来,弘历也不得不承认,这当皇帝是真爽,一句评语就能让人惴惴不安,更别说抄家与夺其性命了。
他将来要是成为皇帝,对看不惯的人,也能先赐几句恶语,让其不能自安。
如同,钱名世被雍正赐匾“名教罪人”,还让官员们写讽刺诗为其送行一样。
即便钱名世是清流士大夫,但这让后世的皇帝和士大夫想给钱名世恢复名誉都很难。
不过,弘历不是很赞同雍正过于情绪化。
他觉得,皇帝还是要应该素养更高才好,要无限趋近于政治机器。
即便是看似情绪化的恶语与刻薄之举,也得有着真正目的。
而不是真的因为一时冲动才恶语相向,因为,那样的话,事后自己容易后悔。
雍正现在确实很后悔自己之前在老十三面前冲动的责问弘历。
他为此不断的反思,觉得自己这样可能会让弘历对自己这个皇帝失望,也让老十三对自己失望。
毕竟,自己身为皇帝没有做到足够冷静,足够镇定,足够有担当,才会在没整清楚弘历有没有反击之前就责难弘历,还不听老十三的劝告。
这让雍正甚至担心,弘历会不会觉得自己这个当阿玛的,还不如他十三叔的能理解他?乃至觉得他不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圣君明主?
内心自卑的雍正为此想到了当年老十四更喜欢老八的旧事。
雍正因而越想越后悔,越自责,越担忧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不是一个好皇帝该有的印象,乃至因此睡不着觉。
本来这件小事已经过去了,但他自己心里就是过不去!
如果换作是历史上的乾隆,自然不会这么内耗。
在历史上的乾隆眼里,儿子骂了也就骂了,老子骂儿子,天经地义,就算事后觉得自己错了,那又有什么。
比如……
历史上,嘉庆在被乾隆立为皇帝后,乾隆就因为和珅说嘉庆写诗祝贺自己老师朱珪升为两广总督,而责难嘉庆,甚至问刑部尚书董诰嘉庆这是不是结党大罪。
好在董诰是个明白人,说圣主无过错,意思是,嘉庆现在不仅仅是你儿子还是你亲自立的皇帝了,所以再说人家结党不对,是不合法理的,更是不利于皇权本身。
毕竟,天下没有皇帝不能示恩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