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一个是创作,一个是评论……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余切确实不知道这个角古美智子是谁?他毕竟上辈子不是个美国人,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些地道美国人的。
《地铁》的热销使得远在智利的聂鲁达案也终于水落石出。
历史上这个案件被调查了两年,是一个超级大工程。由一帮国际科研工作和本地的法医团队进行调查,先是在聂鲁达的遗体中发现了某种病菌,而后为了查这种病菌是不是聂鲁达本身就携带的,又跑去了法国巴黎进行调查,因为聂鲁达做了一段时间的智利驻法国大使(拉美典型的外交官选拔机制)……
然后,在法国那里的医疗记录竟然也找不到了。
这一切都太巧合了,法医们查无可查,绕来绕去,花了两年终于逼迫智利政府承认: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是高度正确的。
这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
剩下的百分之一又花了六年,最终出具了决定性的报告:聂鲁达被毒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现在巧合更多了,因为智利派出了特工追杀余切。于是在法医查到法国的医疗记录也消失时,智利政府就迫不及待的承认:
是的,我们曾经干过这些事情。
有一撮很坏很坏的极端分子,他们干了这样的事情,这和政府无关,我们完全不知情。
从余切被暗杀失败之后,智利政府一直动用“拖字诀”: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余切躲到了波士顿大学附近。
你要去杀他,难道智利人要在美国的大学制造枪击案?
须知道,他们本身就是美国人扶持起来的,再制造这种事件,会促使政府的倒台。
另一方面,调查越来越接近于真相。余切写的《聂鲁达之死》就像是他看到了一切一样,法医团队们按照他写的东西来,很快就化验出来结果。
智利政府只有等待,他们等待余切失去影响力的那一天。
就像是那个叛逃的作家顾华那样,他也等待着余切失去影响力,这样他的事业就还有转机。然而余切在这住下了,除非让他满意,否则他不会离开。
而且,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2666》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还没有多久,《地铁》又引起了比《2666》大得多的反响。这本书通俗易懂,却很有深意,是余切在西方世界的新晋代表作。
而且还特么的是一个系列?
岂不是我要被反复鞭尸?
承认吧,屎盆子已经那么多,也不差这一个了。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