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诺奖作家,愿意为余切说话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十八个评委老头会看余切的名字,看到头痛。
然后他们会迫于压力,不得不给余切这个荣誉。
而经济学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大约五千个顶级经济学家,他们都是诺奖的评委,他们当然会选自己人,并且瞧不上其他人。
而这五千个人当中,目前没有一个中国人。
没有人提名,中国人怎么可能拿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呢?
余切恰好是这个体系的bug,他是一个很有知名度,并且能吸引别人的中国人。就像是舒尔茨看到的,那些“对余切不屑一顾,实际上却很想和他说话”的物理学家,总在围着余切的书转。
因此,余切再拿一次文学奖,或是跨界拿一个经济学奖,都要比目前全中国其他所有人加起来的概率还高。
这不是说余切一人抵一国,而是这操蛋的评奖系统如此。
林一夫把这个逻辑讲清楚后,余切也明白了。
怪不得大陆后来经济成就斐然,愣是没有啥经济诺贝尔奖的动静。
关键是,连印度都有啊……
人们说,林一夫是全中国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而他自己却说:“我不可能拿到这个奖。”
原来是这样。
帮他一把又如何呢?
余切说:“我们今天似乎不宜谈得太深,但有些事情,确实是一开始就要说清楚。否则我是不干的。”
“你指的是……”
“你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故事吗?我真的见过他们,我问他们,可不可能和解?他们说,当年周总来调解,也没有成功。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能使得他们和解,死亡也不会。”
林一夫知道余切为什么要提到这。
杨振宁和李政道之所以闹掰,是因为两人对学术贡献的分功表达了不满。
这两人之间曾有十多年的友谊,杨振宁要大一些,李政道要有钱一些。他们经常乘坐李政道买的二手车去旅游,亲密无间。
在提交那项获得诺奖的学术论文时,杨振宁以“我的岁数要大一些”为由,排在了论文的第一个名字。
李政道没想到这竟然能获得诺奖,他后来十分不甘心。在很多场合宣称,他的贡献要更大,并且把杨振宁塑造为一个夸大自己的人。
而杨振宁也很愤怒:在他看来,“我的岁数要大一些”只不过是中国人的谦逊品德,实际上你是躺了个诺奖,老子打爆水晶,把你带得飞起!
你竟敢污蔑我?
两